spacer.png, 0 kB

 
研究成果  
A.期刊論文

 

1. Lu, C.Y., Sun, L.J., Lee, J.C., Liou, Y. S. and Liou, T.S., (1989) The shear structures in the Miocene Lushan formation of the Suao area, easter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32( 2), 121-137.

2. Liou, Y. S., Lo, C. H., Tsai. C. H., Wang, P. L. and Chen, C. H. (1999) Thermo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Dabie Sha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 East Central China: Jour. Geol. Soc. China, 42(2), 159-188.

3. Liou, Y. S., Lo, C. H., Tsai. Chung, S. L., Qiu, J. and Li, X. H. (1999)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Dabie and Sulu Terranes, Eastern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 Geol. Soc. China, 42(4), 493-520.

4. Lo, C.H., Wang, P.-L., Yang, H.-C., Liou, Y. S. and Tsou, T.-Y. (2001) The Laser 40Ar/39Ar Dating Microprobe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 1(2), 143-156.

5. 劉瑩三 (2002) 中國東部大別山造山帶熱定年學研究及其構造演化之意義花蓮師院學報。第十五期。頁145-181

6. Liou, Y. S. (2003)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aic jade artifacts from eastern Taiw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raw materials source provenance.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3(2), 119-142.

7. 劉益昌、劉瑩三、顏廷予(2003)清水三遺址的新近發掘與初步成果簡報,2004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主辦,南港,第69-101頁。

8. 劉瑩三、劉益昌(2006)顯微拉曼光譜應用在陶片礦物成分分析初探,2005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主辦,台東。

9. 劉瑩三 (2006)太魯閣峽谷的前世今生國家公園雙月刊。第九期。28-31

10. 劉瑩三 (2007) 太魯閣峽谷地區的地質概述地質。第26卷第1期。頁18-25。

11. 劉瑩三 (2007) 太魯閣峽谷的地景資源。地質。第26卷第1期。頁34-39。

12. 劉瑩三 (2007) 太魯閣國家公園爭取世界遺產的條件。地質。第26卷第1期。頁40-45。

13. 劉瑩三、盧建中 (2008) 台灣太魯閣天祥地區變質岩之褶皺型式。臺灣礦業。第6卷第4期。頁47-67。

 

B.研討會論文

1. 劉瑩三、羅清華、王珮玲 (1994) 大別山雙河地區超高壓變質岩之氬-氬定年學研究及其大地構造演化之意義。中國地質學會年會,頁574-578。

2. 劉瑩三、羅清華 (1996) 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岩帶剝蝕作用之熱歷史記錄。中國地質學會年會,頁554-558

3. 劉瑩三(1998)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地質、地形與保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主編「地景保育行政人員研習班研習手冊」,頁120-134.

4. 劉瑩三(2000)地景保育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主辦「台灣生態文化研究論文集」,頁163-172.

5. Chung, S.-L., Lo, C.-H., Li, X.-H., Lee, T.-Y. and Liou, Y.S. (2000) Evolution from stable craton to rifted basin in North China: magmatic evidence for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remobilization after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s. Abstract for 2000 AGU Fall Meeting, EOS Transactions, AGU vol. 81, no. 48,F, 1144.

6. 劉瑩三(2001) 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內特殊地景資源與地景保育之研究。「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90127日,大漢技術學院資源工程系主辦。頁57-66

7. 劉瑩三、羅清華(2002) 中國東部大別山地區定年學研究及其意義。「第三屆(2002)海峽兩岸祈連山及鄰區地學研討會-中央造山帶的演化」91321-22日,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中國地質學會主辦。頁28-32

8. 劉瑩三、劉益昌、羅清華、余樹楨 (2002) 臺灣東部地區考古遺址出土玉器/玉料來源之初步研究。「臺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911122-23日。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研究會主辦。南港。

9. 劉瑩三、劉益昌(2002)臺灣東部地區考古遺址出土玉器-玉料材質來源之初步研究。「2002『臺灣的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91年12月9-10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南港。

10. 劉瑩三 (2003) 臺灣東部地區地質公園之設置與推動。「地質公園設置與推動研討會論文集」。921112-13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辦。台北。

11. 劉瑩三、羅清華、劉益昌 (2004) 灣北部地區史前遺址玉器材料來源初探2004517-20日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地球科學聯合會主辦。花蓮龍潭。

12. 劉瑩三、蔡忠宏 (2006)花蓮地區災害特性評估,九十四年度防災專案計畫成果研討會,花蓮。

13. 劉瑩三 (2006)花蓮地區防災計畫,2006年台灣活動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花蓮,第178-188。

14. 劉瑩三、劉益昌(2006)顯微拉曼光譜應用在史前陶片的礦物鑑定,中國地質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地質學會主辦,苗栗。

15. 賴特隆、黃鈞琳、廖柄貴、劉瑩三、徐永源、汪成斌(2006)微波輔助方法製備之奈氧化鎳觸媒材料之分析,第十二屆分析化學技術交流研討會,國科會自然處化學研究推動中心分析化學小組主辦,高雄。

16. 劉瑩三 (2006)花蓮縣災害防救計畫2006年臺灣活動斷層與地震災害研討會,200692122日,花蓮。頁173-188

17. 劉政、黃明偉、蔡忠宏、張中白、顏宏元、劉瑩三、陳文山、蔡義本(2006)北埔斷層活動與構造特徵研究之初探,中國地質學會九十五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及論文摘要,頁87。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石油公司主辦,95年9月21-22日,苗栗。

18. 劉政、魏佩存、黃明偉、劉瑩三、顏宏元、蔡義本(2006) 地表微變在區域地體構造特徵上的意義,頁70。九十五年度地球物理學會年會暨2006年台灣地區地球物理學術研討會,95年11月2-3日,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及清雲科技大學主辦,中壢。

19. 劉瑩三、劉益昌、鍾亦興 (2007) 訊塘埔文化塗紅陶器之研究 ,共15頁收錄在2006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論文集。2006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96年5月5-6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台中。

20. 劉瑩三 (2007) 中小學防災教育運作組織與機制建立,共21頁收錄在2007「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6年12月11-12日,教育部主辦,國立臺灣大學綜合災害研究中心承辦,台北。

 

C.國科會計畫

1. NSC90-2116-M-026-002「台灣地區史前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研究」

2. NSC91-2116-M-026-002「台灣北部地區史前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研究」

3. NSC92-2116-M-026-003「台灣中南部地區史前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研究」

4. NSC93-2116-M-026-002「台灣與鄰近閃玉礦及古玉器之地球化學特徵研究」

5. NSC94-2116-M-026-002台灣西南部麻豆水崛頭遺址及其附近沉積物分析及環境變遷之研究

6. NSC95-2116-M-026-002台灣東部地區史前考古遺址出土陶器之分析與應用研究

7.臺灣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具紅彩陶器/陶片的成分分析與原料來源研究

8.台灣東部地區斷層活動監測與構造研究

9.台灣東部地區史前考古遺址出土陶器之分析與應用研究

10.台灣西南部西寮遺址出土陶片岩象學與拉曼光譜分析及其應用研究

11. 臺灣中央山脈岩石劈理構造之發育及其在臺灣造山機制上的意義

 

D.其他研究計畫

1. 加強花蓮縣防災作業能力計畫-內政部消防署

2. 強化花蓮縣政府地區災害防災計畫-花蓮縣消防局

3. 96年度「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中小學防災教育運作組織與機制建立-教育部

4.太魯閣峽谷景觀發育歷史研究及美質地景監測計畫(第一期)-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5.國家自然地景保育及教育宣導計畫(1/4)-東部地區期末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E.技術報告及其他著作


 

1. 劉瑩三(1994) 熱帶氣旋(颱風)對立霧溪的影響(原著為英國普玆茅斯大學David. Petley),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與黃清波合譯)

2. 劉瑩三 (1999)臺東縣史地理篇第三章地質與地形 (135-204)及第九章自然災害(391-422)。台東縣政府。台東。

3. 劉瑩三 (2000) 《太魯閣峽谷-大自然的傑作》頁118-131。與王執明合著,大地地理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4. 劉瑩三 (2000)台灣東部地區特殊地景保育永續經營方案花蓮、台東地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協同計畫主持人)

5. 劉瑩三 (2001) 洄瀾大地雙重奏,概述篇-地質地形(13-27)。花蓮縣野鳥學會編印。花蓮縣政府出版。花蓮。

6. 劉瑩三 (2001) 淺談地質時代,地景保育通訊,No.14

7. 劉瑩三 (2001)花蓮地區地質公園的發展、規劃與解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 8. 劉瑩三 (2002)台灣東部地區地景保育景點與地質公園資訊網之建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

9. 劉瑩三 (2003) 太魯閣國家公園蘇花管理站的地質、地形解說。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委託。(與陳文山、楊小青合著)

10.劉瑩三 (2004) 牛罵頭遺址、清水社口遺址、清水中社遺址之間文化內涵與關聯性調查研究-台中縣地區史前文化與環境變遷研究計畫。台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與劉瑩三、顏廷予合著)

11. 劉瑩三編纂 (2005) 花蓮縣志自然篇(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花蓮縣政府(花蓮)

12. 劉益昌、劉瑩三、顏廷予、鍾國風 (2005) 麻豆古港及水港史蹟文化園區專案-舊麻豆港水崛頭遺址探勘計畫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台南縣政府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之研究報告。

13. 劉瑩三編著 (2006) 東部海岸特性與環境變遷教材。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辦理。

14. 劉瑩三 (2006) 加強花蓮縣防救災作業能力計畫。內政部消防署委託,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辦理。

15. 劉瑩三 (2006) 強化花蓮縣政府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花蓮縣消防局委託,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辦理。

16. 劉瑩三 (2008) 中小學防災教育運作組織與機制建立。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辦理。

17. 劉益昌、劉瑩三、顏廷予、鍾國風 (2008) 麻豆水崛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南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之研究報告。

18. 劉瑩三、張有和(2009) 太魯閣峽谷景觀發育歷史研究及美質地景監測計畫(第一期)。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之研究報告。

19. 劉瑩三 (2009) 國家自然地景保育及教育宣導計畫(1/4)-東部地區期末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補助之研究報告。